1、混沌初开,乾坤始奠。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,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。

  【解释】混沌的宇宙,元气一经开辟,天地阴阳便有了定位。轻清的元气向上浮升而形成了天,厚重混浊的部分凝结在下面便形成了地。

  2、心多过虑,何异杞人忧天;事不量力,不殊夸父追日。

  【解释】一个人的心里担心的事太多,就与杞人忧天没什么两样;做事情不考虑自己的能力,就和夸父追日没什么差别。

  3、沧海桑田,谓世事之多变;河清海晏,兆天下之升平。

  【解释】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迁很大;河清海晏是天下太平的征兆。

  4、事先败而后成,曰失之东隅,收之桑榆;事将成而终止,曰为山九仞,功亏一篑。

  【解释】做事先失败,后来才得以成功,指在某处先有所失,在另一处又有所得;事情将要成功,只差左后一点点的功夫,半途忽然停了,指堆九仞高的山,只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。

  5、可憎者,人情冷暖;可厌者,世态炎凉。

  【解释】最讨厌的人是情义随着对方地位的变化而变现出来冷淡或亲热;最可鄙的是那种奉承富贵,疏远贫贱的世俗态度。

- 阅读剩余部分 -

1.

大事难事看担当,逆境顺境看襟度。临喜临怒看涵养,群行群止看识见。

【译文】从大事难事中,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责任心;在逆境顺境中,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胸怀和气度。从他如何处理自己的喜怒哀乐,可以看出他个人涵养的深浅;从他同众人一起行动一起休息的时候,可以看出这个人见识的高低。

【感悟】喜怒最易使人心动而失去正确的判断力,喜不得意忘形,怒能明白事理,有涵养的人往往不易为喜怒所动。一般人容易随别人的行止,而和他们做出同样的事,但别人所做的事不一定是对的,真正有识见的人心中自有取舍,而不会盲目地追随。

2.

物忌全胜,事忌全美,人忌全盛。

【译文】天地万物忌讳茂盛到极点,事情忌讳完美无缺,个人生活忌讳十全十美。

【感悟】物极必反,盛极必衰,祸患隐藏在福分之中,灾难中也往往蕴藏着生机的萌芽。因此,有智慧的人,顺境中不会得意忘形,逆境中也不会丧失信心,常常保持谨慎谦恭,才能立于不败之地。

3.

谦退是保身第一法,安详是处事第一法,涵容是待人第一法,洒脱是养心第一法。

【译文】谦恭退让是保护自身的最好方法,安静平和、从容不迫是处理事情的最好方法,有涵养能容忍别人是待人接物的最好方法,潇洒而脱俗是培养心性的最好方法。

【感悟】遇到大事难事时,有担当;遇到逆境顺境时,有襟度;遇到临斗临怒时,有涵养;遇到群行群止时,有识见。不乱于心,不困于情。不畏将来,不念过往。如此,安好。

- 阅读剩余部分 -

《尚书》经典佳句10则,睿智犀利,催人上进。

1. 若保赤子,惟民其康乂。——《尚书·康诰》
要像是保护小孩一样,全心全意的治理百姓,这样臣民便能够得以安康。

2. 必有忍,其乃有济。有容,德乃大。——《尚书·君陈》
对于其他人,一定要有忍耐之心,不能够要求其尽善尽美,这样才能够有所补益。有着包容之心,七德行才能够伟大。

3. 无自广以狭人,匹夫匹妇,不获自尽,民主罔与成厥功。——《尚书·咸有一德》
不可自大而小视人,小视人就不能尽人的力量。平民百姓如果不能尽心尽力,就没有人帮助君王建立功勋。

4. 人无于水鉴,当于民鉴。——语出《尚书·酒诰》
为人不应当将水当成镜子,而是应当将百姓当成镜子。这句话是说明为政者应当以百姓为基础,反映检查为政的得失。

5. 民为邦本,本固邦宁。——《尚书·夏书·五子之歌》
百姓是国家的根本,只有百姓稳定了国家才会安定。

- 阅读剩余部分 -

《孝经》是儒家的十三经之一,像传为孔子所作,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。

1.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,不敢毁伤,孝之始也。
出自《孝经·开宗明义章》身体发肤,这是我们身上的器官,最小的器官,发是毛发,最表层的皮肤,都是由父母所生。来自于父母,就如同父母的财产,就如同父母的身体,怎么敢毁伤?所以真有孝心的人,他一定是自爱、自重的,这是孝道的第一步。

2. 故当不义,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,臣不可以不争于君。
出自《孝经·谏诤章》。所以当遇到不义的事情,如果是父亲所做,当儿子的不可以不去诤劝力阻;同样如果是君主所做,做臣子的也不可以不直言谏诤。

3.修身慎行,恐辱先也。
出自《孝经·感应章》。修养身心,要做到谨言慎行,这样做是因为害怕自己的过失而使得先人蒙受羞辱。

4.爱敬尽于事亲,而德教加于百姓,刑于四海。盖天子之孝也。
出自《孝经·天子章》。能够的侍奉父母,然后用这份德行去对待百姓,自然而然会把这种孝行发扬光大。尤其是作为国君,他如果这样做描绘为四海的百姓,做出好的榜样。

5.《诗》云:“战战兢兢,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。”
出自《孝经·诸侯章》。《诗经》中说“战战兢兢,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”,如果一个君主能做到如同站在深渊的边上或者走在薄冰上一样,生怕做错事情,这样行孝,还会有什么过失呢?

- 阅读剩余部分 -

1.过而不改,是谓过矣。
——《论语·卫灵公》

【注释】犯了错误却不改正,那就是最大的过错呀。

2.子绝四:毋意,毋必,毋固,毋我。
——《论语·子罕》

【注释】孔子杜绝四种毛病:不主观臆测,不绝对肯定,不固执成见,不自私自利。

3.人之过也,各于其党。观过,斯知仁矣。
——《论语·里仁》

【注释】人们的错误,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的性质是一样的。所以,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,就可以知道他有没有仁德了。

- 阅读剩余部分 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