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12月

-1-
静坐常思己过,闲谈莫论人非。
摘自《格言联璧·接物类》

解释:静坐时应该常想自己的过错,与人闲谈时不要随意谈论别人的是非。
感悟: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,积极纠正自己的错误,不要随意批评他人,保持谦逊的态度。

-2-
鱼离水则身枯,心离书则神索。
摘自《格言联璧·学问类》

解释:鱼离了水则干枯,心中没有书则无寄托。
感悟:离开知识的滋养,人的精神也会逐渐和枯水里的鱼儿一般迷茫、失去方向。

-3-
怒是猛虎,欲是深渊。
摘自《格言联璧·存养类》

解释:发怒如猛虎伤人,欲念似深渊难填。
感悟:愤怒和欲望非常,要慎重对待愤怒和欲望,要适当性的知足寡欲,淡泊名利。

-4-
修己以清心为要,涉世以慎言为先。
摘自《格言联璧·接物类》

解释:修炼自己,以清心寡欲最为重要。在社会上做事,以谨慎说话为首先。

-5-
有才而性缓,定属大才。
有智而气和,斯为大智。
摘自《格言联璧·存养类》

解释:有才能而性情舒缓的人一定是大人才;有智慧而心气平和的人方称之大智慧。
感悟:性情温和、淡泊宁静的人,最终才能成就人生。

- 阅读剩余部分 -

1、可憎者,人情冷暖;可厌者,世态炎凉。——《幼学琼林·卷一·岁时》

【释义】最可厌恶、最可憎恨的人情世态是:在别人得势时就炎热,在别人失势时就冰凉。

【感悟】当你弱时,可能就会经历举目无亲,求告无门;当你强时,就会很多人来给你锦上添花,让你更加流光溢彩。很真实,也很现实。这就是人生。一个人最智慧的觉悟,是保持对自己清醒的认知,不被一时风光遮瞧眼,也不为一时得失累于心。

2、韶华不再,吾辈须当惜阴;日月其除,志士正宜待旦。——《幼学琼林·卷一·岁时》

【释义】美好的时光容易过去,要珍惜时间;光阴不等待人,有志之人需珍惜现在的时光。

【感悟】人生短暂,不过匆匆百年。别挥霍光阴,别消耗感情,别轻视生命。懂得珍惜,才配拥有;唯有在乎,才能永久。

3、在世百年,那有三万六千日之乐。——《幼学琼林·卷二·老幼寿诞》

【释义】人活到百年,哪有三万六千个日子天天都是快乐如意的。

【感悟】俗话说“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”,但扣除八九成的不如意,至少还有一二成是如意的、快乐的、欣慰的事情,我们如果要过快乐人生,就要常想那一二成好事,这样就会感到庆幸、懂得珍惜,不致被八九成的不如意所打倒了。人生不如意事,十之八九,常想一二,事事欢喜。

4、为善则流芳百世,为恶则遗臭万年。——《幼学琼林·卷三·人事》天扼我

【释义】做好事可以使好名誉永远流传后代,做坏事则会使臭名一直流传万年。

【感悟】你的善良,人不知,天知。往后余生,但行好事,莫问前程,多做善事,必有回响。

5、君子之身,可大可小;丈夫之志,能屈能伸。——《幼学琼林·卷一·武职》

【释义】正人君子的胸怀度量,可以容纳大事也可以接纳小事;男子汉大丈夫活在世上,失意时能克制忍耐,得意时能施展抱负,做到当伸则伸,当屈则屈。

- 阅读剩余部分 -

1、子曰: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(yuè)乎?人不知而不愠(yùn),不亦君子乎?”

【译文】:孔子说:"学习后经常实践所学的知识,不也很令人愉悦吗?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,不也很高兴吗?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,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?"

2、巧言令色,鲜亦仁!

【译文】:花言巧语,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,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。

3、曾子曰:吾日三省吾身:为人谋而不忠乎?与朋友交而不信乎?传不习胡?

【译文】:曾子说:“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,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?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?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?”

4、君子食无求饱,居无求安,敏于事而慎于言,就有道而正焉,可谓好学也已。

【译文】:做一个君子,应当饮食不求饱足,居住不求舒适,工作勤劳敏捷,说话却小心谨慎,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,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。

5、不患人之不己知,患不知人也。

【译文】:孔子说:“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,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。”

6、子曰: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矩。”

【译文】:孔子说:“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,三十岁就能够按照礼仪的要求立足于世,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,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,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,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(收放自如)却又不超出规矩。”

7、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

【译文】: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,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。

- 阅读剩余部分 -

1、人生的最高境界

人生最高境界是:佛为心,道为骨,儒为表,大度看世界;技在手,能在身,思在脑,从容过生活。三千年读史,不外功名利禄;九万里悟道,终归诗酒田园。

2、读书是为明理,而非谋生

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?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,这是一个重要的老问题。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?传统中最正确的答案,便是“读书明理”四个字。明理,是先要明白做人的道理。如果要问中华民族,中国人素来的教育目的是什么?让我们再重复一句:是为了“做人”,而不是为了“生活”。因为“生活”的意义,是人要“生存”在这个世界上,怎样设法来维持自己的生命,同时,使人人都有更好的“生活”,过得很舒适快乐的一生。

这都是在“读书明理”以后,因为“智慧”、“智识”的开发了,就容易懂得了“谋生”的“技术”,和各种有利“谋生”的“智识”,也都属于“读书明理”。明白了“人伦”之道以后,那是当然、必然的事。很可惜,现代人所认识文化教育的基本目的,只是为了“谋生”。我们要孩子们去学习,读书受教育,就是为了孩子们将来的前途,有好的职业、有高的待遇,或是能够赚很多的钱,过得很好的“生活”。

3、多为别人想一想

对任何事情要客观,想到我所要的,他也是要的。有人对于一件事情的处理,常会有对人不痛快、不满意的地方。说老实话,假如是自己去处理,不见得比对方好,问题在于我们人类的心理,有一个自然的要求,都是要求别人能够很圆满;要求朋友、部下或长官,都希望他没有缺点,样样都好。但是不要忘了,对方也是一个人,既然是人就有缺点。再从心理学上研究,这样希望别人好,是绝对的自私,因为所要求对方的圆满无缺点,是以自己的看法和需要为基础。我认为对方的不对处,实际上只是因为违反了我的看法,根据自己的需要或行为产生的观念,才会觉得对方是不对的。

- 阅读剩余部分 -

有一天,白居易去向一位禅师问道。这位禅师也很有名,叫“鸟窠禅师”。

白居易问鸟窠禅师:“人应该怎么做,才能够得道呢?

鸟窠禅师回答说:“每天多做善事,不要做坏事。”

白居易一听,啊,得道有这么容易吗?

他说:“你说的这个道理,连三岁小孩知道啊!”

鸟窠禅师回答说:“不错,三岁小孩都知道,但是八十岁的老人也未必能做到啊!”

- 阅读剩余部分 -